【环球报资讯】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安塞分局:生态为基 建山水宜居之城
(资料图片)
五月的安塞,微风拂面百花开,暖阳普照青山秀。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旁边是连绵的山脉。绿树、蓝天、白云、碧水与来来往往的行人,构成一幅美妙的人间画卷。若逢阴雨天,云雾缥缈,宛若仙境。近年来,安塞区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争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一个山清水秀、绿色发展的宜居鼓乡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坚持统筹协调,发动群众“广”
“以前的安塞,山是秃的,一刮大风就是漫天黄沙,下雨天稀泥顺着山流下来,老百姓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张大爷站在腰鼓山下望着眼前的满目苍翠感慨道,“如今这山绿油油的,看着这美景心情就好。“草木植成,国之富也。”199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只有15.78%,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绿色转机。安塞按照“远山生态林,近山经济林”思路,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全面推行“户治户造、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优化林种结构,提升绿化质效。24年来,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4.78万亩、荒山造林54.9万亩、封育2.7万亩。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让曾经荒山秃岭、黄沙漫天的安塞变成了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塞北江南”,让过去贫瘠落后的白于山区遍地生金。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准”
安塞区腰鼓山下的延河河滩湿地公园宁静美好,河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晨练的人们步履轻盈……但曾经,这片0.6平方公里的城市休闲场所棚户区遍布、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近年来,安塞以延河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生态湿地修复,组织实施河道生态湿地修复工程5处,建成生态湖3处,形成水域面积500亩,种植水生植物150多亩;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完成一污运行系统改造和扩容建设、二污尾水提标工程和扩容工程建设,建成污水处理站15座,尾水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区污水管网总里程达65.31公里,其中城区20.61公里、镇街44.4公里,人口集中区域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截至目前,安塞辖区河流水质状况持续稳定,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如今的延河,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优美的水环境不仅使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还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
坚持科学治理,治理成效“好”
土壤污染防治事关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和人居环境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累积性和长期性,不易被直接感知,且土壤不易恢复到原有状态。”安塞区环境监测站站长郭小荣介绍说。为了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土壤环境整体改善,安塞区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扎实开展油煤气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做到固废产生减量化、处置无害化,并探索实现处置资源化利用的路子。全区8家油气企业共有油气生产井场2570个,已建成清洁井场2492个,整体建成率为97%。强化油气开发企业废弃物数据化管理,关键点位安装视频监控100个,安装车辆GPS定位系统421台,实现废弃物产生至处置全过程跟踪。近年来,安塞区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
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绿色画卷也非一日绘成。近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下大力气推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染山川满目翠、水清天蓝万物新成了安塞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一幅“生态和美、美丽宜居”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安塞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李诚
关键词: